漆工藝因其創作原料、所需的外在環境條件、創作者體質等特殊性,導致漆工藝傳承不易;本次展示特別與國內漆藝國寶家族合作,讓國內外遊客近距離親睹漆藝之美。
漆藝工法極為繁複,而若將數百種傳統漆藝技法分類,可分為蒔繪、變塗、鑲嵌貼付、戧金、木雕彩漆等大類。而每種技法從漆板胎體製作到作品完成,必須經由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
█漆藝歷史
漆藝為中華文化發明,可遠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漆因耐酸鹼、耐熱,昔日利用其隔絕效果塗刷器物表面,保護性佳,其後用於在家具裝飾,此工藝不僅反映早期常民生活的獨特性,更發展為一門內斂高雅的工藝文化。
台灣開始有漆器生產,始於日治時期日人山中公在台灣開設漆器製造所,當時也因日本政府引入漆樹在台灣種植成功後,漆器工藝才在台灣萌芽發展,因此台灣漆藝的生產與傳承深受日本殖民的影響。
█漆藝簡介
取自漆樹的生漆,為自然生成塗料,經過各種精煉處理,產生不同特性的天然漆。因為漆液的有機體特性,講究外在環境需維持在溫度20-25℃、相對溼度70-75%的條件方具最佳的活性機能。除了環境條件,漆本身會因時間會自然老化失去活性。再者,漆液所含的天然漆酚也會經由接觸或吸入的途徑,常使人產生過敏反應,俗稱漆咬。以上原料、環境特性及工藝者體質等,均導致漆工藝的傳承不易。
漆工藝的定義裡,被漆覆蓋、或者器物中有天然漆的塗布,皆稱為漆器。漆器從內而外可分為三部份:胎體、灰地、髹飾。漆藝工法繁複,胎體以漆層層包覆,每層塗刷、陰乾、打磨相當費時。若將數百種傳統漆藝技法分類,可分為蒔繪技法(平時繪、研出蒔繪、高蒔繪)、變塗技法、鑲嵌貼付技法、戧金技法、木雕彩漆技法等大類。而每種技法從漆板胎體製作、下塗、中塗、上塗、到作品完成,必須使用十餘種工具、技術,及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
█合作單位
本次和可譽為漆藝世家的王清霜家族合作展出。一生致力於漆藝創作與傳承的王清霜,為我國赴日研習漆藝第一人,精通各種漆藝技法,尤其他的「高蒔繪」技法無人能及。2007年獲第一屆國家工藝成就獎,2010年獲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工藝「漆工藝」保存者(人間國寶),並於2016年獲得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其第二代王賢民與王賢志,2011年,兩兄弟分別獲南投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漆工藝-戧金」與「漆工藝-蒔繪」技藝保存者,兩人題材多以台灣本土常見的花、鳥、民俗或吉慶圖騰為主,具有地方色彩,藝術價值相當高。第三代王峻偉從小在長輩耳濡目染下,留美歸國後亦投入漆藝創作,按部就班學習,可望是日後漆藝界的明日之星。
█技法介紹
蒔繪
蒔為「撒」之意,意謂藉由撒金銀粉、貝殼粉等繪圖製作,蒔繪技法多樣,但可歸納為平蒔繪、研出蒔繪及高蒔繪。
平蒔繪:施作技巧即是漆繪線條的流暢與平整,平蒔繪只在紋樣處塗漆,讓紋樣顯得較為突出。彩繪於八分乾時,蒔撒下金、銀、貝殼粉。
研出蒔繪:在中塗漆板繪漆後灑乾漆粉、丸金,等乾燥後全面髹漆,再加以研磨推光,因而文飾與質地持平。
高蒔繪:先將紋樣用炭粉及漆墊高後,再撒上金粉,並研磨表面使其平整光滑,此類似半浮雕的效果,是由一次一次的平塗堆高所產生。
戧金
戰國時期已有針刻技法,漢朝稱為「錐畫」,今稱為「戧金」,日本所稱「沈金」,是一種淺刻細鉤的技法。在漆面上,以特製的針或細雕刀,刻劃出較纖細的紋樣後,填上漆,再藉由漆的黏著性,將丸金粉或金箔填入,顯露出金色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