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美少女の美術史展覽

《美少女的美術史》可說是由浮世繪、洋畫、日本畫、漫畫、雕塑與新媒體藝術交織而生的敘事空間,引導觀者自由穿梭於各時代的夢幻想像,直視「少女」的生命狀態,探索社會對「美」的無盡追求。

回溯十七、十八世紀日本江戶時期,「美人畫」主題的浮世繪,伴隨印刷技術及貿易發展,深根本土、遠播重洋,甚至影響了西洋美術的風格。十九世紀,源自歐陸的雜誌產業隨西化政策匯入東瀛,短時間內蔚為潮流。加上學校制度的普及化,社會上出現了充滿青春活力的新族群「女學生」及商業市場上的新客層「女職員」。以年輕女性為主要讀者的雜誌,一時間百家爭鳴,與雜誌合作的畫家如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中原淳一等人,更推出了數以萬計、引領風潮的美人插畫,逐步建構了「美少女」的形象。1962年,漫畫家赤塚不二夫筆下以魔法化妝鏡「變身」的少女角色開啟了新紀元,呼應社會現象及人性需求的各類型美少女,大量地出現紙本漫畫、電視卡通、電玩遊戲等傳播載體之中。

千禧年後,隨著影音技術及互聯網的革新,少女旋風席捲全球,「初音未來」等虛擬偶像更吸引許多觀者晉身為二次創作者,以重繪、再製「美少女」表達對於作者或角色的認同,發展出姿態各異的視覺刺激。大眾與「美少女」視覺文化的共感,以及在商業上的大量挪用,於現代社會興起了強化或反省的兩股極端視點,誘發許多藝術家以此現象發展作品,也成為當代藝術中不可忽視的議題。

名偵探柯南 科學搜查展

解決過眾多事件,人氣當紅的名偵探─毛利小五郎,以他為主角的推理小說即將出版。但是,負責執筆的推理小說家,卻被發現在家中遭到殺害,推算死亡時間是下午兩點,案發現場遺留的月曆上清楚寫著…「14:00 毛利小五郎 先生」。到底柯南他們要如何利用科學搜查,幫助毛利小五郎洗清罪嫌呢?

https://www.facebook.com/conankagaku

當代一畫廊十周年part 5-邱伶琳創作個展

「創作之於我,如同時密時疏的織布過程,我在生活的路上搜集各色材料將其刺入我的皮膚,從表層滲入,與血交融,久而愈覺繾綣難捨。」在藝術家邱伶琳的作品中不難看到新一代水墨繪畫的多元風貌,她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近似彼此互相提問增長的情感,其創作內涵來自現實感知的迴響。藝術家細膩而豐沛的感受力,將自身視為消化的過道,而創作則如同語言;生活中無處安放的擠壓困窘皆透過自身的過濾、反芻、轉化,讓無法言說的種種感觸有了適切的寄存。

本次個展概念延續邱伶琳2017年的作品脈絡,開啟一篇幻境非常的譜式。以《古利丘》為開端,藝術家將家族的三個姓氏,作為尋探自身方向的指引,幻化為與環境互動的模組:「古谷、利山、丘」,欲產生一段新的、自我歷史述說。

「當口述歷史只是記憶,不可自明的混淆感令我頭昏,我得不斷將感覺立刻記下、畫下,若非如此,想必只得是另一個畫面了。」找線索的過程凶險詭譎,每多一詞一句,都能改變故事的走向,沒有正確的起始點;雜揉對家族血脈歷史、自我溯源的遙想,藝術家透過不斷的回溯和開創,過程中找到的線索似一個個故事截點式的標記自我存在。邱伶琳將這種前後往返查找的過程、模糊和斷裂的感受、似鄉愁的本質,以及遺忘過後所謂的空脫,重寄在幻境非常的不同畫面中,並對應於個體生活在社會的狀況。

孔方兄與他的朋友們─館藏數位圖像主題特展

快來度過充滿財氣的夏天

被譽為「最有錢」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為大家帶來澎湃的發財體驗,以通貨類館藏數位圖像結合文學、風水等有趣主題,打造孔方兄多姿多采的金錢世界,讓你度過財氣滿到噴出來的盛夏時光!

揪揪新朋友,圍堵孔方兄!

「孔方兄與他的朋友們 」主題特展
展覽日期|2019年07月05日至09月28日
展覽時間|09:00 - 17:00(每週一休展)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33號共創合作社交誼廳
票務資訊|免費入場

一系列的孔方兄活動,等你來報名!
https://ppt.cc/fKdyux

故宮動物園展覽

這絕對是史上頭一回,國立故宮博物院要為國小兒童舉辦「故宮動物園」特展了。時間就從7月5日到9月25日,小朋友來故宮,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動物圖畫,裡面包括雄壯威武的獅子、老虎,也有可愛的長頸鹿和金魚,牠們都是故宮裡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細心照顧和精心挑選的神奇寶貝,要出來和小朋友們歡度一夏喔!

展場裡面,會用最簡單的文字和最活潑的設計,一一秀出各種蟲、魚、鳥、獸,滿足大家在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上的不同感受。真實動物的照片將和古畫同臺表演,讓小朋友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展廳內,也會擺放標本、獸皮和布偶,讓大家近距離觀察,親手觸摸動物的外表。還可以聽到動物們的叫聲,想像牠們在說些什麼?傳達什麼心情?甚至能聞一聞用大象和河馬糞便做成的再生紙,有聞出什麼味道嗎?

其實來故宮逛逛,就像到動物園走走同樣地簡單輕鬆。這裡展覽的每一幅畫,大都是古代人觀察自然動物以後畫出來的,跟我們到動物園寫生差不多,只是他們畫得特別棒而已。希望小朋友們來看過「故宮動物園」以後,都會愛上這些動物名畫,也會愛上故宮,喜歡常常來這裡玩!

娛樂時代 記沒有電視的十年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10年,以台視開播前,臺灣的娛樂生活為主題,重返1950年代的約會現場的設計,從追劇、追星的揪團眾樂樂、甜蜜出遊的情侶儷人行,到與自己的約會的獨樂樂時光,串起布袋戲、歌仔戲、電影、廣播與書報雜誌五大類別,帶您穿越到電視台誕生前,人情味滿滿的娛樂時代。

◾️展期|7/4~10/6(週一休館)
◾️時間|10:00~17:00
◾️地點|西本願寺廣場 樹心會館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號)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文獻館
◾️執行單位|均勻製作
◾️粉專連結| https://lihi1.cc/xVXsr

「貓‧美術館」 世界名畫 全面喵化

「貓‧美術館」致力於提供各位一個全新的世界觀,我們將以趣味的手法帶領大家認識「貓界」,透過橫跨東西洋藝術史的藝術瑰寶,全面「喵化你的視界」!
2019年「貓‧美術館」將首次展出60件『CAT ART by Shu Yamamoto-世界名畫o全面喵化』的藝術創作,其中包含維喵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貓》、喵文西《貓那麗莎》等原創真跡作品。在山本修Shu Yamamoto先生藝術創作的帶領下,各位將透過貓界藝術大師的曠世巨作,正式進入「貓的文藝世界」,感受深度、豐富且高尚的貓文化。
此外,進入這座「貓‧美術館」的各位除了觀賞「貓畫」外,還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喵化」魔法的影響,變身成為「貓界」的一員!各位將從貓的視角重新去認識世界,展現出各式各樣的慵懶、俏皮「貓態」,進而能隨心所欲地以貓的身份,自由地主宰屬於自己的空間和宇宙。
希望各位在這個我們為你打造的「貓界」裡,能盡情地沈浸在這場美學饗宴中!

「妖氣都市 YaoChiCity」在山陵線的後方 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臺灣史上最藝術的中元鬼節,今夏與我們一起大鬧 空總吧!!

這是一個從精怪山林到妖氣都市,結合文學、藝術、動漫插畫、VR/AR、裝置行動、遊戲、遊行,跨越3000年的當代展演。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與國立臺灣文學館,首度攜手合作,在當代藝術與當代文學的奇幻光譜中,建立起國內第一個妖怪學院平台。

同時,在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與 #國家高速網路中心 的協助下,由4位策展人跨域策劃,邀請4組文學家與團體、8組當代藝術家與建築團隊、5組動漫插畫家、4組聲演藝術家與團隊、5組VR/AR電影動畫遊戲團隊共同組織「#妖氣都市:#在山稜線的後方」當代藝術與妖怪文學展覽,開拓臺灣妖怪的文化創作新視野。

今年夏天,在跨越中元普渡的民俗節氣中,一同重新感受臺灣妖怪的當下生猛氣息,指向永恒回歸的陰陽世界觀!!!

「妖氣都市 YaoChiCity」
在山陵線的後方 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展期:2019/07/05-2019/09/15
地點:空總圖書館展演空間、A棟宿舍

鄧麗君 淡淡幽情特展

「鄧麗君--淡淡幽情特展」5/15北投梅庭溫柔登場

你知道已故國際巨星「鄧麗君」年輕時曾居住於北投嗎?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特別與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合作,一同策劃「鄧麗君—淡淡幽情特展」,以鄧麗君小姐在1980年代推出以宋詞為主題的經典之作《淡淡幽情》專輯作為核心,擇選專輯中7首宋詞名作歌曲、套用一代書法大師于右任的草書字體做無框畫呈現,其中更包含不同時期鄧麗君的影像,尤其是居住北投時期所留下的珍貴照片,例如:北投家中鄧小姐的畫像、在北投家中書房寫書法的照片等,都是北投生活情緣的重現。

「鄧麗君-淡淡幽情特展」展出期間為108年5月15日至12月15日,亦將於5月25日(六)以及6月23日(日)下午3點在北投梅庭舉辦鄧麗君系列音樂會,以不同型式音樂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鄧麗君,邀請熟悉鄧麗君的親友,到現場與大家分享有別於舞台上光彩奪目、更貼近生活層面的鄧麗君,讓進到展場觀展的觀光客,共同回憶這位華人世界的一代巨星。
展出訊息內容請查詢臺北旅遊網(https://www.travel.taipei/)

四月望雨 鄧雨賢特展

望春風/月夜愁問世85周年 鄧雨賢特展剝皮寮開展
經典黑膠唱片x AR互動x虛擬實境x音樂會

今年適逢鄧雨賢逝世75週年,亦是鄧雨賢與李臨秋、周添旺合作之台灣著名流行音樂「望春風」、「月夜愁」創作85週年,台北市文化局11月15日起至明年10月31日於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為期近一年的「四月望雨-鄧雨賢特展」, 藉此呈現臺灣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

陳景竣副市長致詞時提到從小就很喜歡聽台灣歌謠,鄧雨賢大師開創了台灣歌曲的歷史,其所創作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歌詞都相當美及很具有意義,許多知名歌手也都翻唱鄧雨賢大師的歌曲,鄧雨賢大師跟李臨秋、周添旺先生的作曲作詞,創造出台灣許多好聽的歌曲,到目前為止仍讓大家耳熟能詳朗朗上口,這次透過議會的支持促成鄧雨賢特展能讓這些歌曲能夠永永遠遠流傳下去,是很有意義的音樂饗宴。

臺灣民謠之父鄧雨賢先生之經典代表作「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歌謠扣人心弦,展覽透過圖文及影像介紹鄧雨賢其人其事外,亦展示部分歌曲樂譜手稿及黑膠唱片,不僅複製即將播出的電視劇「四月望雨」拍攝場景,也重現與萬華在地生活有關之歷史情境,並導入AR互動技術、結合中央研究院的數位典藏資源及環場式的虛擬光學影像之顯示平台,展現歷史建物導入現代科技的新舊結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