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國寶聚焦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性之高下,區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自民國九十七年起,由文建會(文化部前身)古物審議委員會配合故宮歷次推出的書畫展覽,進行實物勘驗與書面審議,援以訂定國寶和重要古物,並公告周知。迄今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已斐然可觀,高居全國之冠。

為向國人展示故宮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民國109年起,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畫「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凡展出國寶,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展覽目標則為透過名品的聚焦,提升國人對國寶書畫的認識,並強化對古物維護課題的重視。

話畫 說明卡片探索記

應該如何向觀眾介紹一幅畫,是博物館策展人一直不斷思考的問題。在展品旁邊擺放說明文字,是替繪畫「代言」,最常選擇的方式。假如,根本沒有說明卡片,我們是否會更專心地欣賞作品?觀眾最需要的,究竟會是什麼樣的說明文字呢?

國立故宮博物院數十年來,為書畫作品準備的說明卡片,無論在尺寸、材質、顏色、位置、用詞、內容、翻譯等方面,都曾經隨著不同時期和展覽,嘗試過各式各樣的改變。本次展覽,特別以說明卡片做為探索主題,精選出七件倪瓚(1301-1374)和具有倪瓚風格的繪畫,用這些跨越元、明、清三代,乍看之下相似度很高的作品,來搭配展示不同年份所使用的卡片。包括只標示名稱,到長達數百字中英文介紹的版本,還有用毛筆書寫的直書款,以及用印刷字型排列的橫書款。觀眾一方面可以比較不同作品與說明卡片組合的效果和差異,另方面也可重溫過去站在展櫃前的觀賞體驗。

在回顧說明卡片發展歷史的同時,這個展覽將會透過問卷調查,實地了解觀眾對於卡片樣式、字體大小和敘述方式的喜好度。希望分析各個年齡層、職業別與不同國家的族群需求,能夠優化未來說明卡片的設計與內容,讓故宮以更好的「話畫」方式來服務觀眾。

實幻之間 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

戰國至漢代(475BCE-220CE),是玉器史上獨樹一幟的錯覺藝術時代,製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種龍獸造型,它們的形體雖然靜止不動,卻能創造出動態的錯覺。這種變化莫測的身形,使視覺如同處於現實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驚訝。本展覽定名為「實幻之間」,即試圖透過視覺的變化,探討玉器創作的技巧,以及觀看者為何會產生錯覺的視覺原因。

此次展覽共展出戰國至漢代精選玉器212件,其中清宮舊藏有114件,新入藏者為98件,展品件件具代表性,不僅可呈現此時代璀璨紛呈的藝術美感,也足以說明這個時代的玉器故事。戰國至漢代玉器追求動態錯覺的目標儘管一致,身形也依循相同的蜿蜒體態,但作品的錯覺效果卻截然不同,如戰國玉龍是足爪錯置、動靜互見的平面形式,而漢代玉獸則為身形扭轉、張馳各異的立體形態。為了探明這些問題,展覽共分四個單元來理解。

適於心 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樹極多。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永樂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紅釉瓷器。甜白釉色創燒於永樂,恬靜優雅,開創白瓷新面貌。青花瓷器的造型豐富多變,有許多文化交流下產生的新器形。紅釉瓷器光瑩鮮豔,也成為後世追仿的對象。在朝廷的要求和監督下,瓷器先由內府「定奪樣制」,才發給窯廠照樣製作。官用作品器形規整、釉色純正、紋飾合於規範的現象在此時開始建立。不合標準的作品往往被刻意擊碎,掩藏起來,燒成的瓷器則作為國家禮儀或宮廷日常之用,或成為賞賚外交邦國的禮物。

受贈書畫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五十四年(1965)落成於外雙溪後,即積極擴充典藏,除了編列預算逐年增購,亦訂定捐贈辦法,凡與本院典藏方向相符者,均鼓勵藏家捐贈,將其收藏公諸於世,分享給社會大眾。

本陳列室展出的受贈作品選萃,多屬近年所入藏,展覽目的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讓大眾能夠共享文化資產。此次選展作品以清中、晚期至民國的書畫家為主,包括石濤(1642-1708)、劉墉(1720-1805)、關聯昌(1809-1870)、唐培華(1830-1900)、吳平(1920-2019)等人。除了感謝捐贈者無私的胸懷,更期待各界人士持續共襄盛舉,使本院成為全民共有的博物館。

筆歌墨舞 故宮繪畫導賞

古畫發展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著人物、花鳥、山水等畫科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脈絡中加以變奏。

人物畫的典範在六朝至唐代(222-907)間,經由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畫典範的成形約五代(907-960)之時,而且寓含著地理區域特質。例如荊浩、關仝畫出北方山水風貌,而董源、巨然則有江南水鄉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畫方面,四川的黃筌與江南的徐熙也形成兩個不同的典範。

宋代(960-1279)山水畫中的范寬、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新的典範。宮廷畫院在宋代藝術帝王的倡導下,發展出空前盛況。當時的畫家講究對自然的觀察,並添加「詩意」以增強繪畫的內涵與意境。對實物的興趣促成了建築、船車等以器械結構為主的繪畫類型,使其在十一世紀後躍上繪畫的舞台。詩意的強調,則於南宋時期發展出書法、詩文、繪畫三者互相搭配的冊頁精品。另外宋代文人也將藝術的表現概念擴展到「形似」以外的範疇,文人畫開始成為一種新的風格。

元代(1279-1368)的文人畫則由趙孟頫、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以復古為標的,並因復古而有更為多元的風格表現。這些風格逐漸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後仍維持著持續的影響力。

巨幅書畫展

展件清單:
高句麗 好大王碑
唐 玄宗 石台孝經
民國 莊嚴 臨好太王碑
民國 張光賓 山重水複
民國 張光賓 層巒疊巘
民國 張光賓 古柏行
民國 張光賓 廬山高

筆墨見真章 故宮書法導賞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

一百年前的戀愛,是什麼樣子?!

日治時期摩登少女/男子穿著打扮
知識型/空靈系/運動型女孩喜歡的約會路線
限時情人戀愛咖啡廳
那時候可以私奔、離婚嗎
自由戀愛史,一次講給你聽  

當時對抗傳統社會的眼光,
嘗試實踐「戀愛自由、婚姻自由」,
透過這次的展覽及講座,想帶你一起看見戀愛的強大

~來自由戀愛特展,跟我們一起談情說愛~

約會時間:10/16(三)15:00 起-2020/05/17(日)

#用行動證明你的愛
#聽說現場有愛情解惑室
#聽說還有服裝可以Cosplay

2020士林官邸春節花卉展

蝴蝶蘭花迎金鼠 士林官邸走春趣

農曆新年假期7天何處去?就是要「走春賞花趣」,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觀賞五彩繽紛的美麗花兒,在藍天白運的陪襯下,讓心花也跟著朵朵開!最適合帶著一家大小的必遊景點,就非士林官邸莫屬,告訴大家一個春遊的好消息!「士林官邸春節花卉展」將於春節期間喜氣登場,從1月25日一連展出至3月1日,在新蘭亭內打造繽紛喜氣的蘭花饗宴,就是要與您共同喜迎金鼠年!

公園處處長陳榮興表示,士林官邸公園一直以來都來台北市民過年走春的好所在,公園處特別於新蘭亭舉辦「春節花卉展」展出超過20個品種350餘株的象徵好運福疊來的蝴蝶蘭,包括大花品系:色彩對比明顯亮麗質佳的富樂黃金、粉紅甜美的大櫻桃、唇瓣色彩變化多端的大唇粉蝴蝶蘭,此品種是參與國際蘭花展的常勝軍之一;中花品系:蠟質花辦花期長達3個月的黃金甲、花辦呈現深咖啡色的黑巧克力、黃澄帶紅心的水蜜桃、黃中帶青的沙西米及長串粉紅花的粉滿意等品種;小花品系:艷桃色的滿天紅、喜洋洋的蝴蝶蘭,並且搭配象徵財運旺旺來的觀賞鳳梨、春節應景的水仙等充滿喜氣的植栽,在展區裡更妝點上炮竹、燈籠等春節應景佈置共同呈現色彩繽紛燦爛的景緻,絕對讓您目不暇給,更秒殺相機的記憶體,讓您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