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我家蟲住民」特展

家裡如果出現蟑螂,即使只是遠遠看到牠們的觸鬚,也常會引起不小的騷動。許多人都有的經驗是:尖叫聲中不由自主快速移動到離蟑螂所在位置最遠的地方,還不忘隨時眼角緊盯蟑螂的動向,深怕一不小心蟑螂就出現在腳邊。
節肢動物為了生存和繁殖,需要尋找食物和棲息的地方,而人類的家正好提供適合牠們居住的環境和豐富的食物來源。家裡為什麼會有蟲蟲出沒?牠們對人類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何讓家裡的蟲蟲數量減少呢?臺北市立動物園將於6月29日在昆蟲館推出「我家蟲住民」特展。

6月29日上午10:30「我家蟲住民」特展舉行開幕式,特別邀請大家和蟲室友來一場「鐵蟲三項」比賽。蟲住民隊特別派出米象、白線斑蚊和跳蚤選手出戰,別看牠們體型小,想打敗牠們卻並不容易。看似環境整潔、窗明几淨的家,卻有成千上百隻的節肢動物大軍正在裡面活動,我們的家無論蓋得再堅固、再密閉,擁有各種特異功能的節肢動物還是能透過各種管道輕鬆進入,從不同尺寸蟑螂能快速壓縮身體穿越縫隙進到家裡,造成左鄰右舍都「聲」歷其境,就能了解。

日本福貓展~貓所在的街道~

日本從古至今,貓與人都維持著和平的共存關係,貓咪作為帶來福氣的夥伴而被人們重視。最近這幾年在日本掀起了空前的貓咪熱潮,動畫、漫畫、周邊等等跟貓有關的商品也大量登場。在這樣的熱潮中,我們要以日本的招來幸運的「福貓」文化為中心,舉辦了向各位介紹日本的貓文化的這個「日本福貓展」。

這次將會在會場內再現已經在臺灣出版且非常受歡迎的漫畫『叫我對大哥』的場景。另外,也將首次在臺灣展出作為結緣之神、招財貓神社而出名的東京淺草「今戶神社」,至今為止還從未外借過的「貓咪神轎」。另外,也將首次展出作為結緣之神招財貓神社而出名的東京淺草「今戶神社」至今為止從未外借過的「神轎」。以及代表日本吉祥物之一的「招財貓」的彩繪體驗專區、和能向今戶神社的神明祈求願望的紙繪馬許願區。

透過眾多日本的「福貓」舉辦的本次企劃展,希望把日本豐富而快樂的貓咪文化分享給跟日本一樣喜歡貓的臺灣朋友們,並促進日本與臺灣貓奴們的交流。

台灣印社同人庚子年展

台灣印社,1982 年元旦由年相若志相合,年齡層30 至50年次的中堅一代青年印人組成,取名「印證小集」,其意是以印證藝,雙月一敍,並將所刻擇其精者刊印成冊。此後相隔2至3 年同人聯展切磋,並於1987 年4 月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展出。

1995 年8 月改名為「台灣印社」,並於1996 年4 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 年在臺中省立美術館展出,此後陸續於臺灣藝術教育館、臺南文化中心、臺中文化局大墩藝廊、國立國父紀念館,此後逐年邀請優秀新一代印人成為同人,人數維持在40 人左右。

2005 年12 月舉辦全國大專院校篆刻比賽,從比賽到講座,一個另類的嘉年華活動,成為大專院校學習篆刻的同學,每年最大的盛事,也幾乎是他們參加篆刻比的首次。2019 年7 月首次舉辦篆刻研習營活動,聚集篆刻各專長名師,推動種籽印人和教師成員,讓臺灣篆刻藝術更為深廣。

此次展出印社同人近年的篆刻印屏、原石和書法作品,並邀請10 餘屆大專院校篆刻比賽前3 名得主,精彩可期。

天韻.心景.張伸熙水墨創作展

經歷近60年的努力,終於能實現從小的夢想,成為一個深具自我風格的藝術工作者,如願在國家最高殿堂,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行水墨創作展,水墨創作展,展現了期間經過歷練、體驗生活、創造生活,從寫生、寫景、而寫意造境、嘔心瀝血而成的創作成果。精作超過百幅,題材豐富、多樣,山水、人物、花卉、各有其特色,其中尤以長卷巨幅更屬難得,「鯤島山海勝境圖卷」寫的是寶島高山、雲海、林木、溪澗、流水變幻之美。「靈山松雲勝攬」長達43公尺,將黃山、三清山,兩地的雄秀極景、岩石奇峻多變、山徑蜿蜒、松林、雲海,盡入畫中,不論整體或分段,細細品讀,引人入勝。

天韻、心景的創作觀點,主要是從生活中宏觀的山川景物,季節變化,近觀的草木花香,四時景物風華,以傳統的筆墨精髓,印證眼中所見,心中所感,深刻、精準、完美的表現於尺素之間,如此方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善、畫中有情、畫中有美。而美感的元素,則是以各種狀態呈現於此次畫展中。

孫中山與臺灣(本館常設展)

「孫中山與臺灣」展覽,展出內容分為十大單元,分別是臺灣魅力的淵源、臺灣因素激發孫中山奮起革命、革命組織落腳臺灣、孫中山三次來臺、革命群英對臺灣之影響、臺灣志士響應中國革命、中國革命影響下的臺灣民族運動、臺灣同胞紀念孫中山、臺灣光復傳承中山思想、三民主義在臺灣的實踐。

展覽內容除了緬懷國父革命建國的偉大事蹟外,主要在詮釋國父與臺灣的關係,展出手法結合現代影音科技的運用,傳達展覽意象,以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本展覽除前述前之展覽創意外,該展場亦呈現出甚多別出新意之策展理念,為近年來罕見具創新意義之史蹟展覽,頗值得觀眾仔細欣賞。

民主共和國之父-孫中山 ( 本館常設展 )

國父史蹟展覽東室:民主共和國之父─孫中山,展示內容係以國父生平為軸線,計分「 讀書救國 」、「 志向遠大 」、「 革命運動 」、「 民主共和國之父 」、「 理想的實現 」、「 大家的孫中山 」等6 大單元 , 共展出122 幅珍貴的史料及圖片 , 為彰顯中山思想的博大精深與革命精神及其偉大人格,本館特別首次運用雲端化之影音數位科技,並結合當代風格環繞全場,創造聲、光俱佳之多媒體音效,播放國父影音資料,將國父各時期的盛德偉業做最完整的呈現。

御水而行—曾培育彩筆下的水鄉(免費參觀)

在幽靜與熙攘、水文與城鄉交織的景域之間,以水彩摹寫江南、泰國、臺灣地的臨水生活,表現出人文與自然磨合的情境畫意。

水彩畫家曾培育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國紐約Pratt藝術與設計學院傳達設計研究所;曾任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現任設計學院辦公室主任。其長期投入設計教學研究與水彩創作,在設計實務與學術研究的心得中,思考繪畫在設計、創作兩者之間的媒合互動;並透過文學、文化符碼、設計機能美學等角度,深化繪畫本身的傳達意涵,使觀賞者與創作者之間,自然搭建起一座敘事的橋樑。愛好旅行的曾培育遊走在臺灣、中國大陸和國外等地的城鄉與山川,體驗蒐集不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題材:從宏觀的湖海山林,到微觀的城鎮街角;從自然的鄉野聚落,到人文的歷史陳跡,透過融合理性結構與感性畫意,並以淋漓的彩筆與大地進行對話,畫風暢快而寫實。

漆情畫意-精緻典雅的漆藝美學(免費參觀)

漆工藝因其創作原料、所需的外在環境條件、創作者體質等特殊性,導致漆工藝傳承不易;本次展示特別與國內漆藝國寶家族合作,讓國內外遊客近距離親睹漆藝之美。

 漆藝工法極為繁複,而若將數百種傳統漆藝技法分類,可分為蒔繪、變塗、鑲嵌貼付、戧金、木雕彩漆等大類。而每種技法從漆板胎體製作到作品完成,必須經由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

█漆藝歷史

 漆藝為中華文化發明,可遠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漆因耐酸鹼、耐熱,昔日利用其隔絕效果塗刷器物表面,保護性佳,其後用於在家具裝飾,此工藝不僅反映早期常民生活的獨特性,更發展為一門內斂高雅的工藝文化。

 台灣開始有漆器生產,始於日治時期日人山中公在台灣開設漆器製造所,當時也因日本政府引入漆樹在台灣種植成功後,漆器工藝才在台灣萌芽發展,因此台灣漆藝的生產與傳承深受日本殖民的影響。

█漆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