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廷 創作個展【走在水上】

分享:
日期: 
2024-10-29 to 2024-12-15
劉昱廷 創作個展【走在水上】
活動地點: 
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從傳統美術與繪畫出發,逐步過渡到當代藝術形式,並在創作中融入聲音與空間裝置。藝術家劉昱廷作品不僅著重於視覺的表現,還藉由聲音探索與觀者的互動關係,試圖打破傳統的觀看模式,讓觀者從單純的視覺感受轉向全感官的體驗。

劉昱廷的創作之路從繪畫開始,認為繪畫在平面上能傳遞深刻的情感與意象,是一種個人內在世界的表達。然而,隨著對藝術形式的深入思考,他逐漸感受到在空間的感受上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開啟了對影像和空間裝置的探索。

「我希望創作的作品能讓觀者真正進入其中,感受空間帶來的不同視覺與感知經驗。」創作過程中,他認為作品應隨著觀者的移動、光影變化或聲音傳遞產生不同的體驗,這種流動性和變化感,讓藝術創作不再只是靜態的呈現。

超越視覺的感官引導
隨著對空間的深入探索,劉昱廷逐漸發現聲音在藝術創作中的潛力。對他而言,聲音並不僅是作品的背景或輔助元素,它能夠直接與觀者的感知搭上橋樑,甚至改變觀看作品的方式。「聲音有著無形的力量,它可以穿越視覺的界限,讓觀者在無法觸及或看見的情況下,依然能感受到作品的存在。」

近期作品中,聲音不再僅僅是依附視覺的媒介,而是主導了整個觀感過程。邀請觀眾參與製造聲音能夠引導觀者進入作品的內在情境,並創造一種深層的情感共鳴,通過聲音與觀者之間的距離被縮短甚至消失。觀者不再僅僅是觀看者,而成為作品中的一部分,透過互動、參與作品來感受並解讀作品中的意涵。

聲音與空間的互動實驗
劉昱廷的最新作品《逃跑的⼈》是一個融合影像、空間與聲音的多媒體裝置。在這件作品中,他將場景設置在一個錄音室,透過錄音室的空間以正在錄、配音中的後台現場,把觀眾帶進製作且參與的工作模式裡面,試圖的引領觀眾以不同的身份視角,穿梭在幕前(展場)與幕後的角色變換之中。觀眾不只能參與到影像、聲音製作的流程,也能在這之中與其他觀眾產生交流及也成為了作品中的一部分。

作品以電影後製音效技術「擬音」為核心,透過分離影像與聲音的播放,邀請觀眾親自參與音效製作。觀眾透過踩踏行為為影像配音,並在錄音間內只收錄腳步聲,形成身體與影像、聲音間的互動。另一位觀眾則透過觀景窗看到完整的作品呈現,影像、環境聲音和腳步聲共同構成立體的敘事,彷彿追逐中的跟蹤場景。

窗下的字幕模擬廣播電台,以點播歌曲《漫步人生路》的方式分享耳蟲現象,同時回應擬音師揣摩角色心理的過程。錄音間外的詩集《揉紙》投影則以揉紙聲對應詩中意象,像是文字與聲音的互相映照,展現人造聲音與真實物體間的情感交流,延續了擬音過程中的想像與情感投射。劉昱廷試圖探索個體在空間和聲音的包圍下,如何尋找自我的出口,觀眾在作品中感受到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緊張感,還有來自聲音的壓迫和釋放。觀看的過程中,當聲音隱秘的力量讓觀者無法依賴視覺時,聲音便成為他們尋找方向的唯一工具。這樣的過程,使得觀者沉浸在作品的同時,內心也經歷了一場探索與逃逸的旅程。

身體與聲音的共鳴:作品中的互動設計
劉昱廷在《逃跑的⼈》中述說了身體與聲音的互動關係,他設計了參與機制讓觀者透過自己的行為影響作品的呈現。例如,當觀者在空間中移動時,聲音和影像的變化會隨之發生,觀者的行為不僅影響了聲音的節奏,還改變了作品的視覺敘事。這樣的設計讓觀者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反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身體的參與,觀者得以更深刻地體驗作品中的情感流動。

這樣的創作手法,無疑將藝術作品推向了另一個層次。劉昱廷相信,藝術不應該只是單向的呈現,而應該是與觀者共同完成的。他說:「每一個觀者的參與,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我的作品並沒有固定的結局,它會隨著觀者的行為和感受,不斷地變化和延展。」

以聲音與空間的探索為主軸,不斷挑戰傳統的觀看方式,他對聲音在藝術中的運用,為當代藝術帶來了新的思考與可能性。未來計劃繼續深入聲音與空間的探索,並希望在下個展覽中,能夠完全打破傳統的觀看模式。他說:「聲音將會成為未來作品的核心元素,我希望觀者可以透過聲音來感知空間,甚至感知作品的情感。」聲音不再只是背景音效,而是情感的主導力量,成為作品與觀者之間溝通的橋樑。這樣的創作將會為他的作品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也讓人期待未來的展覽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

台北住宿,訂房享優惠

台北訂票享優惠

※各項活動有可能受疫情影響,延期、停辦或改變型式,活動如臨時變動,請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活動資訊細節,請您直接洽詢主辦單位,本站僅供活動收集整理(活動可能會因颱風、豪雨特報等臨時狀況延期或取消)。

×